一、广西公园放生小红鱼
1、在距离旺苍县城23公里处的普济镇远景村的清江河畔一密林绝壁上,有唐代摩崖石窟30龛,220余尊雕刻精美的佛像,其中有摩崖雕刻中的书法、灵塔雕像1座、“裸佛”30尊、“西方三圣”1龛等。
2、摩崖石窟群耸立在清江河东岸宝鼎罐山脚下密林。
3、百丈高崖下,峭壁如削,石窟依山开凿,自北向南横亘300多米。在最北端离地面7米许的悬崖上,写有“天竺飞来”四个大字,字体属颜体,字径约2米,笔画粗约30公分,据题字落款为唐天宝年间郑太守巡检到此书写。
4、石窟自北向南错落排开,最北的1号石窟内,壁上彩绘有释迦牟尼等佛教人物。2号石窟南、北、中壁彩绘有唐僧取经图、观音救难经变、十二生肖经变等,彩绘壁画保存面积达90%以上。3号石窟为“牟尼阁”,正面本尊为释迦佛,左为弥勒佛,右面为阿弥陀佛赤足踏在人面地神中生出的莲茎上,十分别致奇特,4号为观音阁石窟,窟高05米,宽58米,深36米,观音造像肌体丰满,画面布局严谨,立体感强,经上千年风雨剥蚀至今完好无损。5号石窟正面朝南清晰地绘有一佛二菩萨像,其两侧各有一壁画。6号石窟内,彩绘的20幅佛像,形神兼备,最小的仅10厘米。7号石窟为灵塔,灵塔雕刻面积约1平方米,左右各有一对称的尖塔,塔高7层;中为2层大塔,灵塔下3级台阶上站着的7佛,象征7级浮屠,对佛教教义作了生动逼真的诠释。
5、8号石窟和20号石窟中央雕有观音坐莲台和站莲台佛像,两边均为神态各异的裸佛共30余尊,8号石窟还有釉彩,20号石窟有3尊佛像可清晰地看到其男性生理特征,神貌栩栩如生。造像从姿态到面容、到服饰,不含丝毫威严和神秘,流露的全然是纯朴如水的真情。
6、29号石窟为西方三圣造像,龛高1米,宽6米,深4米,三圣均赤足立于5米莲花台上。中佛高8米,中佛上部已毁,下部尚存。左右2菩萨高68米,左边观音菩萨面部丰满,体态匀称,造型逼真,近乎世人。
7、在旺苍县东河镇长滩村二社临近东河岸边的一座大石山刀削一样的悬崖绝壁上,7个开凿的石洞一溜排列在山岩的半中腰。由于地处绝壁,一直没有人攀上去过,当地人管这些洞子叫蛮洞子。蛮洞子洞口成方型,仅有一人高。从山下看,洞门各开,各成门户。
8、2004年3月,当地村民在这里开山打石头,打掉了石山北边的冒顶,人可以借助绳索进入洞内。7个洞穴,均为人工手凿,每个洞壁有小洞与另一洞相通,里面非常开阔而又造型考究,有水池、火塘,有神龛、石台,明显有人居住过的痕迹,但当地村民对此却全然不知。
9、这洞一溜7个,最大的第7洞,可容纳200多人,最小的也有10个平方米。这些洞子等级分明,第一号洞高2米4,宽4米6,深16米2,中间有隔槽装屏板,隔成前后的套间。而且,前间有水池、火塘,里间有神龛、石台,。
10、下到山脚,见岩壁上洞穴外的石壁上,有一溜人工石孔一字排到石洞门下。在这些石孔内接上木棒,上边铺上木板,就是一道洞外通道,由此可进入各洞。
二、江苏何地可以放生黑鱼
1、试论唐长安佛教对四川佛教艺术之影响
2、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处于中原腹地和河西走廊、西域之间,交通便利,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代以来,佛教中国化日益加深,加上唐朝皇室的支持,佛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皇家敕建了不少寺院,佛寺塔刹遍布京城长安,而佛教宗派林立又成为长安佛教兴盛的内在动因。关于长安佛教,有相当部分历史文献记载[①],也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并有若干文章论著问世,[②]还有博士论文的出版,涉及到长安佛寺的分布、布局,和相当数量的壁画创作。[③]
3、四川由于地处西南,远离中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主要是晚期佛教艺术的繁荣,如成都城内古老佛寺的众多壁画,以大圣慈寺为代表,大足石刻繁密的佛教摩崖造像等。四川晚期佛期佛教艺术研究近年研究成果丰硕,比较重要的有,王卫明的《大圣慈寺画史从考》[⑤]以成都大圣慈寺为中心,探讨了唐、五代、宋时期西蜀佛教美术的发展,对西蜀佛教美术兴盛的源流作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大量的西蜀佛教艺术有来自京畿长安佛教的影响因素。郭相颖、李书敏主编的《大足石刻雕塑全集》[⑥]图文并茂展示了重庆大足丰富的佛教龛窟,侧重以石刻雕塑为重点的介绍。2005年8月,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在重庆举行[⑦]。会议的主题是:回顾与展望、大足石刻与唐宋石窟、密教与大足石刻、中国晚期石窟的互动与交流,是近年来集中展现大足最新成果的会议。
4、长安与四川自古有交通要道相沟通,作为京城的长安佛教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四川更是典型之地。以往学者们的论述一般是对长安佛教或是四川佛教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鲜有从长安佛教与四川佛教两者关系的专题来研究,本文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就唐长安佛教对四川佛教艺术的影响来作探讨。
5、一、唐长安佛画画家对四川佛教艺术的影响
6、唐代佛寺遍布长安,同时由于佛教俗讲、变文的传播,佛寺的经变壁画兴盛起来,长安成为全国佛寺壁画集中之地。寺院壁画如同石窟壁画一样,演绎了佛陀的故事和智慧,宣扬了佛教信仰的教化,成为画家们展示技艺的用武之地。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及段成式《寺塔记》列举出长安荐福寺、兴善寺、景公寺、资圣寺等寺院的壁画,均出自名家之手,如吴道子、李思训、卢楞迦、张萱等。现在这些壁画都已不存,通过这些文字记载,再证之以敦煌壁画,及长安附近考古发现的唐墓室壁画,应可以想象见当时壁画创作的风格和水平了,其中以吴道子为代表在唐代长安寺院壁画创作中影响最大。
7、如《历代名画记》中西京寺观等画壁,荐福寺,净土院门外两边,吴画神鬼。南边神头上龙为妙。西廊菩提院,吴画维摩诘本行变。律院北廊,张璪、毕宏画。西南院佛殿内东壁及廊下行僧,并吴画,未了。
8、兴善寺,殿内壁画至妙,失人名。西南舍利塔内,曹画,西面尹琳画。东廊从南第三院小殿柱问吴画神,工人装损。三藏院阁画至妙,失人名。
9、菩提寺,佛殿内东西壁,吴画神鬼。西壁工人布色,损。佛殿壁带间亦有杨廷光白画。殿内东、西、北壁,并吴画。其东壁有菩萨转目视人,法师文溆亡何令工人布色,损矣。东壁,董谔画本行经变。佛殿上构栏,耿昌言画水族。佛殿内东壁,杨廷光画。
10、景公寺,东廊南间东门南壁画行僧,转目视人。中门之东,吴画地狱并题。西门内西壁,吴画帝释并题次。南廊吴画。三门内东西画至妙,失人名。[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