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们一行在周老的房间小坐后,欣梓老师、闫武装和我特意留下来陪先生,其他人去了后院朝拜诗圣杜甫塑像和二妙轩碑亭。周老送她们出门,并特意叮嘱一位工作人员带领大家玩得尽兴。返回房间,先生特意给我们三人添了新茶,然后并排坐在中间的竹椅上,一边介绍南郭寺的独特风景,一边引古论典的讲述山上每一块牌匾,每一棵古柏的价值和意义,周老吐字清新,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谈话期间,欣梓老师怀着崇敬的心情,高度赞扬了周老对天水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南郭寺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周老对欣梓老师的评价感到很欣慰,谦逊坦率的更正我们对他的褒奖。提起南郭寺文化,周老心存感激和热爱,这么多年来,是天水人民对南郭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使得这座诗圣曾经流寓过的名山,逐渐恢复了往昔的名望和繁华。
8、当提起他从事讲解员的经历时,周老幽默风趣的说,他是2001年春天,经人介绍到南郭寺“打工”的,当时他已经65岁了,刚从银行退休,待在家里没事干,便想着到南郭寺买买票、看看门、扫扫垃圾,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顺便借南郭寺幽雅的环境,听松品茗颐养天年。在他来之前,南郭寺经过政府部门的多次修缮,游客比以前多了起来,偶尔有外地游客来览胜,看到寺内古柏、古槐和杜少陵祠等景观,感到十份地惊讶,然而由于景点旁边没有设立解说标牌,景区内又没有文史资料提供大家阅读了解,一时弄不清具体的文化内涵,往往是惊讶之余一头雾水。
9、特别是有一次,周老在门口散步,听到有位游客对弥勒佛殿上悬挂的宋代米芾书体的匾额“第一山”提出质疑,并嘲讽南郭寺口气太大,我国五岳名山都不敢自称“第一山”,区区一座南郭寺竟有如此的霸气。周老听到游客泄私愤的话语后,不知道怎么解释原由,背地里感到很脸热。他心急如焚,立即向有关领导建议,希望尽快挑选或者培养几名讲解员。不久,有关部门便安排了两位年轻人来做讲解员。但年轻人不肯花力气,下功夫,给游客讲解时含糊其辞,莫能两可,时间长了,呆在山上又耐不住寂寞,走马观花的应付工作。周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暗暗下定自己学习和试讲的决心,为南郭寺精髓文化的阐释奉献一份力量。
10、“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想讲好南郭寺就要对天水历史文化有全面的了解,于是周老便利用各种闲暇时间,查阅了《天水县志》、《秦州志》、《杜诗详注》等仅有的一些文史资料,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层面。后来,他又听说报社的一位记者那里,有些南郭寺方面的资料,周老多方打听到住处后,当天就提着礼品前去请教,这位记者很热情的接待了周老,并翻拣出很多书籍供他学习参考。回到住处,周老如饥似渴的挑灯夜读,可翻来覆去得看,除了些许诗作外,上面记载南郭寺的资料很少,还是没能挑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随后的日子里,周老买来了《辞海》,订阅了相关文史杂志,并四处搜集有关资料书籍,通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和讲解,逐渐对南郭寺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独道的讲解风格。